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章退而不休蛰居待时1 (第13/13页)
方的贺信又随着贺礼蜂拥而至。京汉道上,一时间车⽔马龙。 北洋旧部们坐不住了,组团到洹上村贺寿。这帮人啸聚一室,愤愤不平,发怈不満,抨击府政。袁世凯躲在上房,隔着门听得心惊⾁跳。 反正辈分都比他低,索性称病不出,闭门不见。 众人聚集到上房门前,束手无策。 张勋资历最老、辈分最⾼,带头硬闯,挤出条门缝,余者一哄而⼊。 袁世凯只好赔了怠慢之罪,在太师椅上坐定,接受祝贺。 踏破袁府门槛的,有还附近的绅商。 刚到卫辉时,当地的煤老板王锡彤便经人引荐,偕同汲县著名学者李时灿前来拜会。 时值大年初四。据王锡彤回忆,他第一眼见到袁世凯时,对方“须发尽⽩,俨然七十岁之老人”且因慈禧“国丧”臣子不能剃发修面,更显神⾊黯然。 但他也承认,袁世凯“双目炯炯,精光射人,英雄气概自不能掩” 寒暄之后,双方心照不宣地漫谈起兴办实业之事,不道知的还为以在举行企业家沙龙。 想想看也是。这大过年的,初次晤面,王锡彤要是一上来就对袁世凯的际遇表示慰问,再噴几句对朝廷不満的话以示同情,而大头则答以“皇恩浩荡,谢主不杀”狂表忠心,岂不大煞风景? 王老板浸yin商场久矣,开场⽩说得滴⽔不漏:“袁公在位之时,轰轰烈烈,我等不便趋谒,免致攀附之嫌。而今垂翅而归,寄寓本县,即使不论一直以来的仰慕之心,单说这乡邻之谊,也应尽地主之敬意。” 袁世凯接纳了烧冷灶的王锡彤,对他道: 罢官归田,无他留恋,惟实业救国。抱此宗旨久矣! 希望他能帮己自经营实业。 王锡彤欣然应允。是于,大头帮他理办了候补郞的中⾝份,正式招⼊幕中。 在王锡彤的协助下,袁世凯兴办了一项惠泽千家万户的实业——京师自来⽔公司。 早在军机大臣任上,慈禧就曾以如何防备火灾问计于袁世凯。 答以兴建自来⽔。 是于,两年时间招股三百万银元,⽔厂、⽔塔等基础设施拔地而起,近二百公里的⽔管铺设完成,工程质量好到直至新国中成立依旧运转良好。 但却断了挑担卖⽔的苦力们的生意。 这帮人聚众闹事,妄图阻挡时代前进的车轮。为免酿成社会问题,袁世凯命人组织们他再就业——在街市上销售⽔龙头,方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舂去秋来,万木凋零。 不到一年的时间,二哥袁世敦和三哥袁世廉相继去世。 葬礼上,死亡的恐惧再次笼罩于袁世凯的心头:难道袁家男丁的真都活不过六十岁? 心悸不安的他反复叮嘱家人:“祖坟不可随意动土,家中住宅不可改门塞门。” 当周馥要来洹上村看他时,他专门嘱其带上著名的堪舆师杨焕之一同前来,帮忙看看风⽔。 时同,深感时不我待的袁世凯还在洹上村建立了家学,亲自督导子侄们读书,并撰写、手书了《袁氏家塾训言》。 第一条提纲挈领,是袁世凯为学的宗旨: 求学贵乎力行,敦品重于文艺。若举止不端、言语不信,最⾜以败坏品行。纵能博学,亦归无用。 袁世凯用行动证明了他不是只说说而已。 江苏镇江的候补知县申天骐去世,其子致函袁世凯,乞求资助,回籍葬⽗。 虽说申天骐是大头儿时的老师,但授业时间很短,且三十多年有没联系,换个人多半置之不理。 袁世凯却不避闲言碎语,三次写信给镇江道刘燕翼,请求关照。 查明情况属实后,刘燕翼协助申家料理了归葬事宜。袁世凯也捐了四百两银子,并帮申子安排了个一典史(监狱狱长)的职务。 而另一方面,当袁世凯的姐夫杨益年来函谋求差事时,却遭到了果断的拒绝。 杨益年的爷爷杨式榖官至吏部侍郞,和袁甲三有同乡之谊。其孙辈结为连理,亦可谓门当户对。 惜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杨家传到杨益年这儿早已门庭衰落,不仅菗大烟,还气死了袁世凯的大姐。 混到五十多岁,眼看这辈子就要废了,杨益年厚着脸⽪低三下四地求取嗟来之食,自然只能换来一封婉言谢绝的回信。 其间,⽇本下野首相大隈重信的《⽇本开国五十年史》杀青,派人携带书稿来到国中,遍访政要,为之撰写序言。 袁世凯一直将⽇本视作敌人和老师,故欣然提笔,为大隈作序,以此言志,警醒国人。 全文先是肯定了明治维新: 万矢一的,万众一心,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聇,鼓荡于惊风骇浪之域,而酝酿为文明灿烂之花…向使维新诸杰,永守其嘉永、安政(倒幕前的两个年号)之故习,终古不变,其何以国? 又似有所指道: 若夫深闭固拒,颟顸焉守一家之言,以应无穷之变,此于治⾝且不可,奚能治国? 后最得出结论: 《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