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借势党争建成北洋班底1 (第10/12页)
名震一时的商业奇才,原本分别是宝顺洋行和怡和洋行的⾼级职业经理人。 徐润帮宝顺开辟了海上到长崎的航线,唐廷枢为怡和开通了海上到马尼拉的航运,成为名噪一时的海上双开。 徐润十五岁进宝顺当学徒,二十四岁升主账;唐廷枢早年就读于教会学校,跟容闳是同学,时人论及,都说他“讲起英语来就像个一英国人” 趁伦敦爆发金融危机,英商拆股收缩之际,李鸿章成功地挖了一回墙脚。 外企待惯了再进国企,看哪儿都得觉山寨。徐、张二人上班第一天就明确提出:局务由商任,不便由官任。 李鸿章用人不疑,任命唐廷枢为总办,徐润、盛宣怀为会办,启动了大刀阔斧的改⾰。 “承运漕粮,兼揽客货”的运营方针变为“揽载为主,运漕为辅”商局股票渐受人私投资者的欢迎,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招到五十万两民间资本后,唐廷枢以一百两为一股,给票一张,认票不认人。再以收银⽇为始,按年支息,“一年一小结,总账公阅;三年一大结,盈余公派” 在此之前,国中企业的组织方式有只独资与合伙两种,轮船招商局公开招股,成为近代第一家股份制企业。 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明晰的公司产权使招商局的市场份额一⽇千里,在同洋商竞争长江航运时,一举打败英国的太古与怡和,又在盛宣怀的奔走筹资下,并购了国美洋行旗昌。至1880年,招商局年盈利已超过一百万两⽩银,堪称“官督商办”最成功的案例。 《易经》的乾卦,飞龙在天之后便是亢龙有悔。盛极必衰的宿命乎似永远也打不破,盖因这个家国从来就不缺见不得你好的眼红小人。 国子监祭酒王先谦弹劾招商局,说“归商不归官,流弊不可胜穷” 那也比你穷酸好。 经已数不清是第几轮攻击。此次尤为強烈,直接要求把招商局收归国有,上下员官竟一致响应,让人不噤心生感慨:体制內和体制外还真是两个星球。 李鸿章上奏死保,疏中只字不提官方同民资订立的契约,而是大谈民族主义,说一旦朝令夕改,终至决裂,洋人必将窃笑称快,垄断长江航运。 这对愤青盈朝的清府政而言是还颇有杀伤力的,哓哓众口总算闭嘴不言。 “四大买办”已有其二,招商局把目光盯上了太古国中区CEO郑观应。 早在1877年,唐廷枢见郑观应和太古的合同到期,极力拉拢他⼊局。太古出⾼价挽留,郑观应犹豫再三,续签了五年的合同。 1881年,眼看合同又要到期,李鸿章亲自出马,恳请朝廷将郑观应“一门好善”的事迹载⼊广东省志予以表彰。 奏片刚刚写好,盛宣怀就誊抄了副本寄给郑大善人。攻心术确实厉害,光耀了门楣的郑观应一时间感激涕零。 在国中,你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是不有钱就能买的。 问题在于,郑观应是不
个一纯粹的商人,而是有思想的儒商。综合考虑下,舍外企而就国企,劣势常非明显。 首先,太古待他不薄,委以重任。而到了招商局,位置肯定排在唐、徐、盛之后;其次,官督商办,权cao于上,不若太古有合同可恃,无意外之虑;后最,然虽
在现蒙李鸿章器重,但官场一向人走茶凉,等掌舵的退休了,政策有还
有没连续性,的确很难说。 不幸是的,郑观应的忧虑在⽇后一一应验。更不幸是的,从小被爱国主义教育洗脑的他偏向虎山行,选择了跳槽,就任招商局帮办。 既然认准一条路,何必打听走多久 当然,也有人洞彻世事,死活不上贼船,这就是后最
个一大买办席正甫。 国中版罗斯柴尔德席正甫常年为英国汇丰行银cao盘,清府政向汇丰的借款基本由他经办。 年薪⾼达十万两⽩银,还不算各种回扣,席正甫的生活却异常低调,关于他的记载一鳞半爪。 云山雾罩中,席正甫默默地编织了一张庞大的网络,在海上的外资行银逐一渗透,形成一股可怕的席家势力。至1900年,家族资产已逾一千万两⽩银,相当于修建颐和园的工程总款。 席家祖孙三代始终同官场保持着不卑不亢的友好关系。席正甫和海上道袁树勋是拜把兄弟,其孙同宋子文是姻亲。样这
个一矍铄的金融世家,熬过了最混乱的年代,却在1949年画上了省略号。 但也比1884年就句号了強。 三大买办齐集招商局,信心爆棚,得觉实现国企私营化不过是分分钟的事,便着手逼宮,要求国有资本退出。 这就挑战李鸿章的底线了。 在本朝做生意,官府想查你比查个房还容易。再加上徐润的人品也是不无可挑剔,曾挪用公款在海上炒房。金融危机一来,房价大跌,无力还款,盛宣怀趁机逼他将股票和房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