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章改革权斗两手都硬1 (第3/12页)
熊希龄对杨度说:“五大臣做你的躯壳,你替们他装进一道灵魂。卷子必须在其回国时交到。” 是于,杨度的《实施宪政程序》和梁启超的《东西各国宪政之比较》新鲜出炉。 与此时同,载泽和伊藤博文进行了一场知无不言的长谈,并获赠签名版伊著《宪法义解》,成为出访团里对宪政最具感性认识的大臣。 事实证明,有些话,只能由皇族来讲。 回国后,载泽跪在慈禧面前,泣⾎力陈,说立宪利于民,也利于国,却不利于官。此因,立宪最大的阻力将来自既得利益阶层。 见太后颇有所动,载泽趁热打铁,鼓吹立宪有三大好: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內乱可弭。 实其,慈禧更感趣兴
是的他密折中提到的口惠而实不至的“预备立宪”:今⽇宣布立宪,以可明示宗旨为立宪之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 再加上袁世凯的临门一脚(几度痛陈“若不及早图之,国事不堪设想”“官可不做,宪法不能不立”),慈禧终于宣示內外,预备立宪。 在这道由袁世凯草拟、瞿鸿禨润笔的懿旨中,一句来后流传甚广的话,揭开了历史的新元纪: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家国万年有道之基。 瞿鸿禨发力 五大臣回国才个一月,朝廷便向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勤劳善良的国中人又始开普天同庆。 张謇在海上发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梁启超在⽇本开设政闻社,一呼百应,群起而效。 《泰晤士报》也不吝赞美:“个一不同以往的国中正出在现东方,人们奔走呼号。改⾰是定一会到来的!” 大头却并不乐观。 在他看来,君主立宪制必须具备三大要素:宪法、议会和责任內阁。 宪法一经颁布,则垂之万世,无论君民,皆须遵守;议会监督君主,弹劾內阁,代表民间的制衡力量。 然而,对写在纸上的规则,国人向来缺乏敬意。以可想见,即使宪法说的辞冠冕堂皇,后最
是还会在执行中流于空谈。 议会就更理想主义了。要让习惯了绝对权力的天朝员官心甘情愿地接受来自议员的质问,而是不将其改造得不伦不类,决非一⽇之功。 此因,眼下cao作性最強、最有实际意义之事乃是请开责任內阁。 多了“责任”二字,便和早已沦为装饰的传统內阁大相径庭。 说⽩了,军机处不过是个秘书班子,唯一的职责便是交办皇帝的旨意。此因,军机大臣名位虽尊(正一品),反倒如不实权在握的地方督抚有所建树。 而责任內阁却大为不同,将权力下移到內阁总理,各部、各省的奏章都在內阁会议上讨论,形成决议后呈递给皇帝批准。 这是还实君立宪,虚君立宪更不给面子,决议庒根儿不给皇帝看,直接下达,君主成了形式上的象征,如比当代的英国。 可见,奏请开责任內阁完全是与虎谋⽪、触犯逆鳞的⾼危行为,袁世凯却迎难而上,连总理和两个副总理的人选都想好了(奕劻,瞿鸿禨和徐世昌),何也? 通常说的法是,戊戌年跟皇帝结下的梁子让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殡天、光绪即位,己自将遭遇不测。是于,借责任內阁潜移君权,弭祸于未萌。 倒也是不信口雌⻩,毕竟大头的家信里就有“若将来皇上独断朝政,岂肯忘昔⽇之仇?则弟之位置必不保”的原话。 问题是,历史要真如历史剧一般爱憎分明,于正也不会挨骂了。 袁世凯自保不假,但究其原因,却是“改良思想深⼊脑髓,亡清之志从来不坠”的果结,而非稗官野史演绎的那般儿戏。 胡思敬曾以痛彻心扉的总结“大清之亡,亡在皇纲不振,威柄下移,君主不能专制,而政出多门”反证了大头在推翻腐朽势力上所发挥的不可磨灭的作用。 值得注意是的,由于瞿鸿禨深蔵不露,极少公开发表意见,袁世凯竟一直没能觉察这个潜在的危险。 起初,对这一扶摇直上的御前新贵,大头始终热心结纳,还通过徐世昌带话,想和他结为兄弟。 瞿鸿禨当场拒绝,说己自平生有没拜把子的习惯。 袁世凯也不恼,在瞿鸿禨的儿子结婚时,让北洋公所奉送八百金的贺仪。 果结仍遭回绝。 即便如此,大头也未多想,得觉无非是文人的故作姿态。 实其,他忘了一句老话:会叫的狗不咬人。 官制改⾰在奕劻、孙家鼐和瞿鸿禨的主持下紧锣密鼓地筹备来起,编制馆也在朗润园(今北大校园內)挂牌办公。 十几个会同协商的编纂官是不军机大臣,就是各部尚书,有只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