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喋血汉江上 (第2/4页)
要陷在此处了。看来,这座孤营正是明军故露破绽的诱饵,己自却不知天⾼地厚地懵懂一口呑下,现下要想脫⾝却是不那么容易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明军营中放出的号炮显然是个预先议定的暗信,未及半刻,⽇军的背后便响起了大队兵马奔腾之声。李如松骑着一匹花骢马,⾝披虎头亮银甲,手绰一柄丈二长枪,引着五千铁骑飞驰而来。远远见看⽇军強进未果不得不退的颓势,李如松一声唿哨,明军立刻分为五个千人队,各逞楔形锋锐,挟雷霆万钧之势恶狠狠分斩向⽇军队列各处。 以步兵为主的⽇军奇袭队部如何挡得住数千骑兵冲锋的強力打击?五个千人队就好似五把锋利无匹的尖刀,深深刺⼊敌人阵列的要害,将⽇军散乱的队伍拦腰截为几段。明军骑士们还不満⾜,用缰绳和马刺驱动着座下战马,令它们愤怒地咆哮来起、暴跳如雷地践⼊⽇军密集的人群中,将其个一个撞倒踏碎在铁蹄之下。 ⽇本武士们自然会拼死顽抗,可面对一大群来回冲撞的骑兵,们他能够做出的抵抗并不比未开化的印加人強得了多少。倭刀然虽锋利,伤人却全赖尖端数寸,难以对一匹奔腾跳掷的骏马造成致命伤害。更为严重是的,倭刀长而薄窄的刀⾝正是其最大的脆弱点,一口精心打造的好刀往往数战下来便不敷使用而损毁。此时两军交战,明军士兵手的中马刀带着冲锋的大巨惯性而来,倭刀往往一合便被斩为两段,更有甚者为因刀锋嵌⼊马⾝而生生折断。失去了武器的士兵们在惊恐中四散逃窜,反倒进一步冲乱了己方的队伍。 蒲生氏乡于乱中仓皇逃离之时,⾝边仅余有数十骑。李如松见他逃得狼狈却也不加追赶,是只指挥部下清剿残余敌军后始开打扫场战。怀着深深的惧意和复仇的怒火,蒲生氏乡朝着己自的军营飞奔而去,准备明⽇重整旗鼓再寻战机。此时他经已纵马直上一道低矮的山脊,下面的⾕地之中就是己方营寨。猛然间,他浑⾝打了个冷颤,下一子收紧缰绳,座下战马受惊之余止住脚步,长嘶一声直立来起。一众⽇本人呆呆地停在山脊上,以难以言表的神情俯瞰着山脚下的营地。 那里曾经是万人大军的宿营地,在现却是只一片烟柱滚滚的火场。将熄余烬散出发的暗红微光和随夜风飘来的焦糊味佛仿在无言地嘲笑着⽇本人的不自量力。将这里夷为平地的明军主力早经已得意扬扬地班师凯旋了,今夜有将近一万五千的⽇本士兵被尽数歼灭,这个成绩⾜以好好夸耀一番,以至于们他都不屑于设下埋伏将落网者斩草除根。也正为因如此蒲生氏乡才得以幸存,带着植根心底的恐惧向南方一路奔逃。 然而脫逃并不等于脫险。两天之后在⻩州郊外,一队朝鲜义兵现发了因马匹倒毙瘫倒在路边、疲倦、饥饿而惊惶失措的前⽇军第一军团长,是于⼲净利落地枭下了他的首级。 继蒲生氏乡之后,第九军团长前田利家也急急忙忙地从⻩海道赶来救援,却被李如松引军伏于半道一举击溃。得知这个恶讯,柴田胜家的决心终于动摇了。己自统帅⼊朝的九个军团已去其六,还外加个一被困在咸镜道山中进退维艰的第三军团。就靠这种添柴加火式的增援,再多九个军团也不够明军吃的。倒如不主动放弃平壤,南下去与山內一丰、细川忠信两个军团会合后再作谋定。主意拿定之后,柴田胜家便出派一名忍者在天亮前潜出城外,将一支缚着书信的箭射到明军哨楼下,躲在暗处等着明军士兵将它捡起送⼊帅帐。 李如松展开书信,就着晨光细细阅读。其时华中文明光耀四海,朝鲜、⽇本等东方家国无不倾心,社会上流多以精通汉文汉诗为荣。平壤是朝鲜的三京之一,要找个把精通汉语的通译更不在话下。那书信上的汉字然虽书法上毫无风格,却也颇为工整,词句间勉強还算得上通畅达意。李如松读罢放下书信,左手撑额陷⼊沉思。 过得约摸一炷香时间,明军营中飞马驰出一骑直趋平壤城西北七星门下。骑手从背上解下硬弓,満月一箭将回信射上城楼,箭镞正中匾额央中那个“星”字。明军将士见状起一大声喝彩,而⽇军方面则个个心惊胆寒。 一名忍者轻捷地爬上城楼,取下回信送到柴田胜家手中,柴田胜家颤抖着手将那薄薄的⽩绢展开,却久久不能把目光移上去。踯躅了会一,他闭上眼睛,将手中轻若无质却又重如泰山的绢书递给⾝边的通译。“念给我听。” “大明备倭总兵官李如松告倭国大将柴田胜家喻:尔等擅动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